【地評線】魯網網評:“地攤經濟”讓城市在煙火中實現經濟新增長
6月1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山東煙臺一處老舊小區,稱贊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人間的煙火, 是中國的生機,引起社會強烈共鳴。在今年的兩會上,“地攤經濟”一詞使人眼前一亮。“地攤經濟”是指通過擺地攤獲得收入來源形成的一種經濟形式,從字面上看“地攤經濟”,首進入人們腦海的就是路邊的地攤、嘈雜的街道以及臟亂差的衛生環境等情景。可以說長期以來“地攤”一詞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亂”字。人們有這種想法并不是毫無根據,在一些疏于管理的城市中,“擺地攤”的確影響了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不過,在看到“地攤”不好的一面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一些充分發揮“擺地攤”作用,善于管理的城市,促使“擺地攤”這種經濟形式成為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經濟增長點。身為城市管理者不應該對“擺地攤”帶有色眼鏡,而應該是想著如何運用手上的管理權讓“地攤經濟”成為城市煙火中經濟新的增長點。
“地攤經濟”為擴大就業注入“強心劑”。就業問題一直都是每一個城市管理者面臨的難題,如何提高就業,這不僅關乎到城市是否健康發展,也關系到每一位居民的幸福指數。尤其是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現在,面對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解決他們就業問題就是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以成都市為例,“地攤經濟”松綁兩個多月來,成都市設置臨時占道攤點、攤區2234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748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17891個,增加了10萬多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地攤經濟”對于就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地攤經濟”為實體業發展“添磚加瓦”。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城市的發展更是如此。“地攤經濟”也是一種實體經濟,從賣衣服、賣首飾再到街邊小吃、小型娛樂等,這些商販經營帶動了制造等產業的發展,通過這些“擺地攤”的經營模式,拉動了商品之間的流通,促進了實業的發展,而且規模也不小,可以說“地攤經濟”是實業發展中的重要力量。
“地攤經濟”在煙火中便捷居民生活。“擺地攤”的優勢在于相比大型商場銷售的產品更加物美價廉,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居住相對密集的區域內“擺地攤”,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區域的服務功能,而且也達到了居民少走路就可以購買到心儀東西的目的,而且價格上也具有優勢,在熱鬧非凡的各種攤位上,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擺”不到的東西。
“地攤經濟”實現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人間的煙火,更是中國的生機。當然,要發展好“地攤經濟”,政府合理的規劃非常重要。只要加強管理,制定合理的政策,“擺地攤”也會變得高大上,而不是臟亂差。如今隨著交通的不斷便捷,尤其是高鐵的普及完善,城市之間溝通也更加緊密,“地攤經濟”的貿易往來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城市范圍,多方面的溝通交流也讓“地攤經濟”更加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另外,面對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高校畢業生,“地攤經濟”既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捷徑,更是他們適應社會,獲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有效方法。“地攤經濟”現在已經不是“擺地攤”那么淺顯的字面意思,在其中蘊含更多的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幸福點、新的奮斗點。(文/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