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城鄉規劃管理體制的改革重點
發布者:網上發布
省級城鄉規劃管理體制的改革重點
建立省一級的規劃委員會
建立省規劃委員會必須把握5個要點:
一是省和省會城市的規劃委員會不能合一。如是合一,就永遠開不了會,辦公室設在建設廳也會被架空。《城市規劃法》規定各級政府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規劃工作,省域范圍內由省政府負責,所以省政府要有一個規劃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就是代表省政府對省域范圍的城鄉規劃進行審批監督。而市規劃委員會則是管理市域范圍內的規劃事務,兩者不能混合。
二是專家、學者在委員會中所占的比例一定要超過公務員。這一點很重要。如果行政人員比例很大,所導致的教訓就是:既然規劃委員會以行政干部為主的,那么如何與省政府常務會議或省委常委會的決策功能錯位呢?正因為規劃委員會是專家學者占了多數,所以規劃審批管理必須通過規劃委員會,否則其功能是與省政府的常務會議沖突重疊的。
三是規劃委員會的職能要從咨詢功能轉向預決策,最后向決策過渡。第一步先是預決策機構。什么是預決策機構?就是凡是在省域范圍內重大規劃的編制、調整、修改、審批,必須經過規劃委員會的預批準,然后報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決定,而一般的事項,規劃委員會可自己決策。如在香港,一般的事項經規劃委員會決策后,直接報特首簽字批準。大事預決策,小事決策,千萬不能把規劃委員會搞成咨詢機構。
四是規劃委員會應下設專家委員會。因為規劃專家的種類很多,如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等對資源保護類的專家,城鎮體系、宏觀調控類的專家等等。同時要充分吸收人大、政協的專家。這樣,省建設廳就掌握了規劃委員會運作的調控權。
五是對下級規劃委員會的糾紛進行仲裁。這樣逐步地形成機制后,就可以部分解決缺位問題。
在各類規劃中明確對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強制性保護
明確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強制性保護,是規劃體系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包括風景名勝類資源、歷史文化街區類資源、文化名鎮(村)、重大工程建設導致的土地資源增值資源、生態環境資源等,這是任何一級規劃都必須明確的強制性保護內容。另一方面,綠線管制管生態,藍線管制管水系,紫線管制管歷史文化,黃線管制管重大的基礎設施所產生的土地增值效應和生產力的布局,這“四線”管理非常重要。以往規劃部門只管了一條紅線,太片面了。省一級應該強調省域內不可再生的各類資源的強制性保護,離開了強制性保護就是無的放矢。政府行政保護的能力也不能像胡椒面一樣隨便撒。
健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管理
每個省都已編制完成了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但如何落實?一是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是《城市規劃法》、[2002]13號文以及最近中央下發的一系列關于開發區、土地管理等文件中都明確要求的,領導同志的講話中也突出強調的,所以其法律地位已經具備。二是實行“一書兩證”的制度。在城市規劃區內,按城市總體規劃和控規核發“一書兩證”;在城市規劃區外,則應按城鎮體系規劃核發“一書兩證”。規劃管理可以延伸到規劃區范圍以外,所以“一書兩證”要走出去,走出規劃區以外,這一點已經很明確了。九部委關于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的文件明確要求,違反的要糾正,未建立的要重建。三是做好城鎮體系規劃本身的完善工作。城市總體規劃五年一反思,城鎮體系規劃起碼也應五年一反思,一充實。目前各省的城鎮體系規劃編制質量參差不齊,有的相當好,有的很糟糕,所以,省建設廳要參照編制得比較完善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來及時修編。城鎮體系規劃必須體現不可再生資源強制性保護的內容,體現生產力的布局,不然就是廢紙一張。規劃司要提供幾個城鎮體系規劃編制較為規范的樣本,各省根據這些樣本進一步深化、修改,從而提高可操作性,提高覆蓋率。四是強化城鎮體系規劃管理中的協調職能。因為有了城鎮體系規劃,協調的地位就已經確立。在整個省域范圍內,以城鎮體系規劃為藍本,協調各方按照藍本進行規劃建設,特別是重大工程的建設。如“西氣東輸”工程江蘇段的布局走向,由于當時沒有依據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來選址,江蘇省建設廳報告了建設部,建設部發文要求必須按省域城鎮體系規劃進行調整修改。各類建設項目布局與城鄉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發生沖突的,必須按照城鎮體系規劃來實施。如果確有更高明的選址方案,也必須按程序先調整城鎮體系規劃。
建立省級下派規劃師制度
[2002]13號文件、《城市規劃法》的修改以及已經上報的第四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的文件中都明確了這一點。比較美國與英、德、法等歐洲國家,它們同樣經歷了城市化,同樣經歷了小汽車的時代,但是英、德、法沒有出現郊區化的蔓延,而美國卻出現了嚴重的郊區化蔓延。郊區化的過度蔓延帶來了三大成本的居高不下:一是生態成本,環境污染嚴重;二是經濟成本,基礎設施投入是緊湊型城市投入的3~7倍,基礎設施分散型的投資量大大增加;三是社會成本,工作和居住地的遠離,任何事情都得用車,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天在車上的時間是2~3小時,這是一個巨大損失。再加上,社會不同階層分開居住,貧富差距和沖突越演越烈。除此之外,郊區化的失控還極易引發能源危機。美國人口是我們的零頭,而能源儲藏量卻比我國高幾十倍,人均能源占有量巨大,但他們仍然提出了精明增長的理念,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以前是愚笨增長,現在聰明起來了,提出解決郊區化蔓延的問題。為什么在同樣的西方規劃制度下,英國、德國、法國沒有出現城市郊區化蔓延呢?因為英、德、法等國都有上級向下級派駐規劃師的制度。國家向各城市派駐規劃師,工資由國家來發,城市的各項建設必須先經派駐的國家規劃師簽字同意后,才能上報市長審批。派駐規劃師與城市規劃局互相結合、互相支援,規劃局的工作也好做了,也在無形中抬高了規劃局的地位。正因為有了這套制度,英、德、法等國家的古建筑和歷史街區保護得很好,城市也沒有蔓延擴張。同時通過跳出老城建新鎮的辦法來有機疏散老城區。我們要學習英、德、法的派駐規劃師制度,但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建設部只向省和省會城市下派規劃師,其它城市由省建設廳負責落實,這樣就把兩級政府的關系和責任界定得非常清楚。這樣一來,城市規劃局的底氣就足了,等于派了高級規劃官員幫助其擴張權力,幫助它一起向權力闡述真理,出了問題共同分擔責任,相當于為城市規劃局撐起了一把“保護傘”。建設部正在將四川省作為派駐規劃師的試點。
明確重點鎮并出臺扶持政策
今明兩年村鎮工作的重點是明確重點鎮和出臺扶持政策,同時還要評選和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重點鎮的確定由建設部牽頭,5個部委共同進行。這一次重點鎮的評選打破了單純由地方申報的傳統做法,而是采用客觀測評與地方意見相結合的方法,應用“全國小城鎮發展潛力研究”計算機模型,結合批復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確定的中心鎮和各省已正式確定的重點鎮,初步提出了第一步全國重點鎮名單(約2 000個左右)。針對這些重點鎮,每年都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對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城鎮,將享受全國重點鎮的待遇并實行動態管理,如果保護得不好,將取消其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
建立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名城動態監測系統
從2003年10月1日起,將首先在10個城市進行試點,然后在全國推廣。這是一件于國、于民都有利的好事,各省都要大力支持,并在數據采樣方面予以協助,從而充分形成合力,共同管理保護好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名城。由國家統一建立風景名勝區和歷史文化名城動態監測系統比地方單獨建立的,權威性要高得多,成本要低得多,效率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