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心眼觀社會:馬上有錢透出國人啥心態。
發布者:網上發布
“馬上有錢,馬上有車,馬上有對象”,在網友們極盡歡樂的創作熱情中,“馬上有×”一時間成為年前最火的祝福語。馬背上的想象真的能帶給辛苦工作的人們些許心理安慰嗎?過年討口彩無可厚非,但成為人生的心理暗示卻大可不必,追求幸福的方式中,“馬上有×”還是不如“馬上放下”。
去年年底有人在網上曬出了“馬上有錢”的照片,頓時掀起了眾人繼續創作的熱情。于是各種玩具馬火了,一大波形形色色的“馬上有錢”洶涌而來,陶瓷馬、布偶馬,甚至有人真的牽來一匹馬。不僅如此,大伙兒還真沒少在“馬”上下功夫,往馬背上置辦了不少應景的物件。
除了在馬背上放錢以外,單身的人放上兩頭小象,諧音“馬上有對象”;也有人放上象棋中的“車”,意思是想“馬上有車”;淘寶店主也想到了適合自己的,于是在馬上放一枚雞蛋,希望買家都麻利痛快趕緊地下訂單——叫做“馬上下單(蛋)”;還有更加應景的,在全國實行搖號上車牌的地區,那些尚未成功搖到號的人們在馬上放一只小耗子,希望馬年能夠“馬上有號(耗)”……各種奇思妙想著實讓小伙伴們驚呆了,感慨群眾們的創造力。
“馬上有錢”的來歷
“馬上有X”一時間成為新年最火的祝福語,對方想要什么你就盡管祝福他馬上有什么,好聽又好用。但是,也有人會認為這句話乍聽起來過于直白,與中國人自古內斂含蓄的氣質不符,但是想一想拜年的吉祥話例如“恭喜發財”、“財源廣進”、“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等等,哪一句說得不直白?還能再直接一些嗎?只能說我們確實內斂含蓄只是過年期間除外,中國人似乎把保持了一整年的低調謹慎在過年期間統統高調釋放出來了。
從心理角度來看,“馬上有錢”如此得人心主要源于它能夠滿足大部分人的心理需求:這句話喊出了辛苦工作的人們的心聲、普通民眾的期盼,還能夠滿足土豪們的炫富心理。
但是,人們總是不能滿足于現狀,不甘停滯不前,于是好多人開始轉向去尋找“馬上有錢”的原創作者。
本以為會找出一個貌不驚人的網絡小青年,沒成想一下子找回到2000多年以前。中國傳統習俗里早有類似的花樣,過去馬年的年畫或民俗畫上會畫著猴子騎馬的圖樣,即為“馬上”即刻之意;“猴”與“侯”同音雙關,這里泛指達官權貴。這個習俗在漢代出現,明清時最為常見,寓意是“馬上封侯”,功名指日可待。
其實,借物抒懷是我國民間最常用的表達形式,也最能夠直接表達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以,不得不說如今的“馬上有錢”也是得益于我們祖先的智慧以及沉淀和積累。
有錢了,一定就會獲得幸福嗎?
說到這里要給大家出一道關于錢的選擇題:如果給你兩個選擇,A.讓你享有這個世界上最多的財物、最美的容貌、最大的成功,但是你的幸福感很低;B.你的生活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但是你內心具有最高的幸福感。請問,你會選什么?
很多人看完選項會覺得出題人腦子進水了,因為長久以來存在他們大腦里的等式一直都是——最多的財物+最美的容貌+最大的成功=最高的幸福感。這樣的邏輯根深蒂固,并且絕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這個等式不僅成立而且天經地義。怎么可能擁有了一切卻得不到幸福呢?
正是因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埋頭努力賺錢,也積累了很多財富,相反,他們距離幸福卻越來越遠。原因在于他們內心固守的信念在現實中是完全不成立的。
也許,現在你還會堅定地認為有了錢能夠滿足一切欲望的時候就一定會得到幸福,貧窮肯定不會快樂。那么,你是否偶爾會羨慕偏遠小鎮的村民,羨慕那些人可以那么簡單而快樂的生活?同時也會奇怪,為什么自己擁有他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東西,可是快樂卻遠遠不如他們?
實際上人類學家和跨文化心理學家發現,在實行原始共產主義的部落中,原住民們不具有“富裕”和“貧窮”這樣的概念,更不要說把“富裕”和“貧窮”與快樂幸福掛鉤了。“我要是貧困的話就不會有人看得起我,我要是貧困的話就必然很痛苦。”“我要是多賺點錢,努力工作,就可以幸福快樂了。”——這都是存在于你大腦中的程序,卻不存在于他們腦中。
正如你會因他們的生活過于樸素而同情他們,他們同樣會驚詫于你為什么那么拼命地工作積攢財富,又沒有時間花錢?或者年輕時透支身體拼命賺錢,年齡大了以后花大價錢購買保健品來換回健康?
可見,幸福與財富其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滿足欲望與獲得幸福完全是兩件事,只不過我們人為地把兩件事情聯系了起來,甚至中間畫了等號。現在需要把它們重新拆開恢復到原本的狀態,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學會享受“次優”生活
如果你說自己辛苦賺了錢,過年回家時能夠買很多父母需要的東西,那一刻別提多幸福了。我非常贊同,花錢買到需要或者想要的物品的確能夠使我們內心獲得滿足,人們會通過購買有價值的物品的能力來證明自我價值。
但是,過猶不及,再請各位來做一道選擇題:有個小鎮來了一個馬戲團,在當地招小時工做雜物,條件是A.做三個小時的人可以獲得一張場外的票;B.做6個小時可以進入內場;C.干一整天,可以得到一張最前排并且最中間位置的票。如果是你,你會作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