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藥師綜合輔導:瀉下藥藥理作用之瀉下作用
發布者:網上發布
本類藥物成分不同,均能通過不同方式刺激或潤滑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產生有規律的瀉下作用。各類藥物瀉下作用機理、作用部位不同。 1.攻下藥:大黃、蕃瀉葉、蘆薈均含有蒽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腸粘膜產生瀉下作用。作用部位在大腸,屬于刺激性瀉藥。 芒硝含硫酸鈉(na2so4),在腸道內以離子形式存在(Na+ 、SO2-),不易被吸收,使腸內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腸容積增大,機械刺激腸壁而使腸蠕動增加,產生瀉下作用。屬于容積性瀉藥。 2.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等均含有脂肪油(30%~50%),可潤滑腸壁而致瀉,屬于潤滑性瀉藥。 另外,脂肪油在堿性腸液中能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可刺激腸壁而致瀉。 3.峻下藥:峻下藥多含有刺激性成分,如牽牛子甙、巴豆油、芫花素等。這些成分可強烈刺激整個消化道粘膜,使整個胃腸運動增加、分泌亢進,導致水瀉。劑量較大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應用時需適當炮制并掌握好劑量。